解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

来源:安徽税务筹划网 作者:安徽税务筹划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15
摘要: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及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货币、票据、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定义为: 任何形...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及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货币、票据、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任何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一个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也就是说,其本质是一种金融合同。它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的未来市场行情走势,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手段,为企业规避和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远期合同(forward contract)、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期权(option)、互换(swap)、票据发行便利(NIF)、利率上限(interest rate cap)、利率下限(interest rate floor)等均属于此列。

  与原生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有其内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受制于原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不能独立存在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值是从原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原生金融工具。如汇率变动影响外汇期货的价格,认股证的价格跟随股价波动而波动。而这恰恰是衍生金融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原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为基础,只要交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如期货交易的保证金与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就是这种情况。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如果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的预测一致,就可获得丰厚的受益,但一旦预测有误,便会出现巨额亏损,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构造灵活、复杂

  针对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同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通过对原生性和衍生性金融工具的组合,又可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组合,还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

  (四)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初衷,也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

  (五)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

  虚拟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代表着权利与义务的一纸契约,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如,期货市场进行期货交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并没有进行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

  这些特征使传统的会计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必将导致现有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一系列变革。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影响

  (一)截然不同的前提条件使原有的会计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做出合理解释

  传统财务会计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立足于“过去交易事项”,而衍生金融工具强调的是“未来交易事项”。传统会计模式中所定义的“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义务;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为投资者所控制,但契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实际发生,契约双方只是享受某种权利或开始承担某些义务,契约双方能否真正履行权利、义务,在契约生效时还是个未知数。

  (二)按传统会计理论会计要素的范围,衍生金融工具的归属又是一个问题

  将之列为企业的资产,则必须重构资产概念,不能再限定为过去的经济业务,还应包括现在契约约定的在未来可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若不改造资产的概念,而将其列为负债,其本质属性又使之有可能从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负债,而这却是现行负债概念所不能接受的。

  对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应当绕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约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损失”,这样将有效扫除定义金融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困惑。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进行会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成本,而不是可能发生的交易成本,而且报表项目按照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从合约的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或换回原有资产,要经历一个过程。在交易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合约不经履行,成本就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历史成本入账(按照某一时点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入账),而且入账价值保持不变,就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特征,违背了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原则,无法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衍生金融工具总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会计界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用“公允价值”双方自愿的、用公平交易中交易资产或偿债的金额来代替历史成本,进而反映和监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和事项,是较为合适的。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要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对于初始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契约生效时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入账;契约生效后的计量基础又要根据企业管理当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图分别确定:

  一是若企业打算将金融工具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原则上是按照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

  二是当企业是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时,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因为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变动所形成的损益,在该损益得到确认时才计入损益表。

  三是若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为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则按其在报表日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由于公允价值或者现行市价的变动而形成的损益则计入当期损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会计模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相联系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已转移给企业;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其确认的标准是“权责发生制”;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数是待执行合约,它所体现的是“或有索取权”,即使在契约签订以后,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金额大小也取决于利率、汇率、股价等基础经济变量的变化,未来期间经济利益和资源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可靠地加以计量,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是难以确认。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再确认”和“终止确认”问题,也显然与传统会计模式的“一次性确认”相悖。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其中进行初始确认时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报酬(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企业。

  二是企业所获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预计负债的金额能可靠地加以计量。

  已初始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若在会计报表日其公允价值发生变化且变化能可靠计量时,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认。

  对满足下述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当终止确认:

  一是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其他企业,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二是契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到期日自行作废。

  五、衍生金融工具对谨慎性原则的影响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对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的确认要考虑运用谨慎性原则,把合约生效日起的累计风险分散到合约存续期间,加强对风险的监控,及时披露与防范衍生金融风险。适度地采用谨慎性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发生时对企业的危害。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财务杠杆率较高,市场变幻莫测,现有的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处理方法,不能及时、正确地披露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风险,也不利于有关部门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运用谨慎性原则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损益时,对于收益仅在特定的时间加以确认,对于损失则可以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类型及其量度为基础,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结合交易保证金的数量,按一定的风险系数计提风险准备金,并在提取时,考虑由交易保证金反映的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程度高低等因素,尽量真实地反映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投资风险及其相应的损益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