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虚开发票得不偿失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赵琳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28
摘要:2020年上半年,长园集团、新纶科技、金刚玻璃等多家上市公司因虚增利润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为掩盖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的事实,上市公司通常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虚构...

  2020年上半年,长园集团、新纶科技、金刚玻璃等多家上市公司因虚增利润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为掩盖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的事实,上市公司通常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虚构的交易开具并接受发票,其中不乏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提醒上市公司的是,以这种方式换取财务报表上“好看的”财务数据,不仅需要额外缴纳真金白银的税款,而且一经查实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建议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谋求发展,为粉饰财务报表而做出虚增利润、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往往得不偿失。

  聚焦: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原因几何

  近期,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公司股票自2020年7月10日起暂停上市。去年,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经监管部门调查,康得新涉嫌在2015年~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虚增利润总额达119亿元。

  根据我国证券法要求,企业谋求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等环节,需要满足一定的盈利能力条件。可以说,盈利能力达标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获利的重要条件。为此,一些企业或是为了追求上市,或是为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或是为完成业绩补偿目标、提升考核利润和管理层薪酬,不惜铤而走险,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违规财务核算方式,如提前确认收入、少结转成本、多计提摊销、少计提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等,粉饰财务报表;二是通过虚构交易、虚增交易环节,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采用第二类虚增利润的方式时,通常会借助虚开发票的方式掩盖其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的事实。

  实务中,往往先由中间人联络与上市公司“交易”的上下游企业,上市公司再分别与上下游企业签订交易合同、收付交易款项,并开具和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制造存在真实交易的假象。这样,上下游企业之间可能继续形成交易闭环,也可能继续延伸至其他交易环节。

  提醒:为虚增利润虚开发票有风险

  不久前,安徽省某上市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在2015年~2016年这两年间,通过编制虚假的销售订单并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未发货的订单收入、少记销售折扣、延迟确认销售费用、收入跨期确认和少记营业成本等方式,累计虚增2015年度、2016年度利润高达2.2亿元。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对该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40万元罚款,同时分别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20万元的罚款。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等违法行为,一直是证券法惩处的重点。实务中,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往往会涉及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伪造金融票证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证券法和刑法,上市公司和相关责任人不但要接受罚款、证券市场禁入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还将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其交易业务往往是虚构的。即使在对开、环开、虚增交易环节等情况下,上市公司已经就虚增部分缴纳了税款,不存在偷逃税款的主观目的,客观上也没有造成国家税款损失,但其虚开发票行为扰乱了发票管理秩序,仍有可能被认为构成行政法上的虚开发票,面临行政处罚。

  实务中,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的具体操作方式多种多样,部分企业甚至可能碰触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红线。由于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作为增值税合法有效的扣除凭证用于抵扣进项税额,也不能用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因此上市公司可能需要对以前年度的税款进行调整。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最高达无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建议:依法合规谋求发展才是正途

  近日,证监会发文称依法将10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涉嫌证券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一些上市公司因虚增利润而被严厉处罚的事实已经一再证明,任何抱有侥幸心理的违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上市公司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谋求健康发展才是正途。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税团队,应正视国家对证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治理态度,充分认识到现有监管手段的强大威力,不要对违法行为抱有侥幸心理。

  同时,上市公司高管和相关责任人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识别能力,避免出现掉入违法陷阱而不自知的情况,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基于此,上市公司需强化公司内控机制和员工培训,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实务中,存在由于上市公司员工甚至是管理层,为追求个人绩效和收益而做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况。尽管此时的刑事责任由违法者个人承担,但上市公司仍将面临行政处理处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将受到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