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会计准则计量属性的认识与选择

来源:安徽税务筹划网 作者:安徽税务筹划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8-15
摘要:会计核算是运用标准化的会计语言,对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和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如实反映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
  会计核算是运用标准化的会计语言,对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和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如实反映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其中,会计计量是在已确认经济事项应记录于会计报告体系后,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计量属性,确定所涉及会计要素具体金额的过程。目前,除极少数币值急剧变动的国家和地区外,将计量单位确定为本国(本地区)的名义货币已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而计量属性则因其复杂性和多样化,使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选择和运用尚存在一定分歧。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准则中,财政部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本文拟针对这五种计量属性的选择进行简要讨论。

  一、新准则五种会计计量属性评述

  根据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暂在股份公司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主体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若财产发生减值,可依规定计提相应减值准备。可见,原有会计法规采用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只有在期末发生减值时,才依据谨慎性原则准予计提准备。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已扩展为包括现时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多种计量模式,更有利于合理、准确地计量会计要素,也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重要变革。

  (一)计量属性多样化取决于会计目标的选择

  会计计量属性决定于所秉持的会计目标。在会计目标的选择上,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要求会计主要服务于作为企业(单位)所有者的委托人。核算过程中,为防止受托人与委托人利益取向不一致而可能发生操纵利润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以事实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在这种观点下,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决策有用观”从管理决策理论出发,要求会计不仅要为委托人服务,而且要为所有存在利害关系的决策者服务,包括现实或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雇员、社会公众、上下游关联企业等等。由于决策总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就应更多考虑与决策相关的现值或未来价值属性。

  从我国的会计实践看,“受托责任观”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发展,融资手段逐渐丰富,社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群体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掌握和运用,对决策有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新会计准则同时采纳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对计量属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确保可靠的前提下可以应用其他属性,从而形成五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状况。

  (二)五种计量属性大致可归为两类

  在考虑时态因素的情况下,计量属性可分为历史价值和现时价值两类。其中,历史成本可归为历史价值计量,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则都属于现时价值计量,如重置成本指现在购买资产或偿付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公允价值指当前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直接包含了现时价值的概念;可变现净值以资产未来销售将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扣减至资产完工时预计发生的成本、费用和相关税费计量,现值则以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尽管这两种计量属性均考虑了会计要素的未来价值,但都通过抵减或折现等方式予以变换,因而亦可归属为现时价值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种现时价值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较为特殊,属于一种复合或综合性的计量属性。其他三种现时计量属性相互之间非此即彼、相互排斥,而公允价值则包容了其他计量属性,在特定情况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很可能是其他三种计量之一。公允价值强调的是在交易公平、双方知情和自愿条件下所产生的市场交换价格,只要符合相关条件,所产生的价值就属于公允价值,而不需考虑其计算方式。这一点在新准则对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中有着明显体现:确定公允价值时,首选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市价;其次以存在活跃市场的类似资产市价为准;若两者都不存在,则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评估确定。

  (三)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是两种简化的计量模式

  从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涵义来看?重置成本指现时阶段获取资产或偿还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流量值,实际上等于未来期间无限小从而不需要折现(或折现对结果无影响)的“现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实现资产销售所收到款项和需付出成本税费的差额现金值,这一计算过程显然可视做现值计量的简化,即仅考虑现金流量,而忽略时间价值影响和折现因素的“现值”。从这一角度看,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均可理解为现值的简化计量模式,更侧重计算方法的表述而较少体现要素反映的实质,主要是为满足实务操作的需要而作为两种单独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中加以明确。

  正是由于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计算方法,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如对于存在不同损耗程度的特定资产而言,重置成本往往不能作为直接入账价值,必须加以调整。可变现净值只能应用于计量资产而无法用来计量负债;并且在实际计量中,一般只用于可直接引起未来现金流量增加的资产,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市价、不构成最终产品主体的资产则并不适用。

  二、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比较

  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是目前理论与实务界争议最大的三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侧重描述要素历史价值,公允价值代表了现行市价,现值则充分考虑了要素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和收益水平。我们对这三种属性加以比较分析,以求得出会计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一)历史成本之局限性

  历史成本因其对要素价值衡量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而长期得到会计界青睐,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历史成本在与现值和公允价值比较之下已逐渐显现出其多方面的局限性。

  1.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无法弥补其有用性不足的弊端

  历史成本揭示的是会计要素过去的价值,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和用途,却无法表明资源的现时成本和未来价值。历史成本虽因数据真实可查而具有可靠性,但其数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成或记录时的背景条件。当人们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现时经济决策时,历史成本所提供信息的有用性和参考价值往往较为有限,有时甚至会造成决策误导。

  2.历史成本仅限于要素初始计量,不利于反映真实价值

  历史成本模式下,对会计要素按产生或形成时的价值记录,在初始计量之外不涉及后续计量的问题。现值和公允价值则与之不同,在要素入账之后不再等同或局限于原始交易价格,可以按照报表日的市场价格或未来价值重新估算。相比之下,历史成本虽具有数额恒定、不易操控的优点,却难以实时反映要素的真实价值,所提供信息往往滞后于经济现状。

  3.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配比原则,混淆了经营收入与资本利得

  配比原则是如实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营收益的一项重要原则,其要义体现于两点:一是收入与成本、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应在时间上保持匹配;二是同时确认和计量的要素在经济性质及内容上要保持匹配或存在因果联系。也就是说,与收入配比的应该是同质的成本或费用,与利得配比的应为损失,不同质的要素相互间不应混淆或交叉。应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显然违背了第二项配比要求,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或费用则按历史成本结转,所得到的利润中既包括因日常业务经营而产生的收益,也包括物价上涨等情况下所持资产价格增加所带来的资本利得,这种混同二者的计量模式显然不利于如实区分和评价经营者的真实业绩及收益结构。

  4.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利于各经营期间的收益划分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成本或费用按照所耗费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于收入实现当期一并结转,产生的收益全部反映在收入实现当期。而事实上,当期收益中很可能包括多个会计期间累积形成的资源增值利得,仅将收益体现于销售当期显然有悖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利于收益在其各形成期间合理划分,使管理当局为操纵利润而提前或延后实现销售的动机增强。

  5.弱式有效市场的现实使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历史成本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所有市场信息都将迅速反映在股价上,人们不再需要分析会计信息,内幕交易等行为也不会出现。然而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不符合强式有效市场特征,甚至最为发达的美国股市也仅仅是接近于次强式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连弱式有效的程度都未达到。实际上,不论市场有效程度如何,证券供求状况和股价形成都取决于会计等各类市场信息的产生与传导机制,弱式市场中投资者和利益相关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下,仅仅提供相关性较差的历史成本计量数据显然无法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

  6.历史成本无法对部分创新交易进行计量

  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许多新型交易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出现,导致历史成本计量不具备应用基础。此类交易中,先期支付或收到款项很少,但却享有或承担着未来一定时期较大数额现金的收取权利或支付义务,若仍以历史成本计量显然难以反映此类交易的经济实质。

  尽管存在诸多局限,与现值、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在计量的复杂程度和会计报表粉饰的操纵空间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正是新准则仍将之作为一般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

  (二)现值与公允价值的比较

  根据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第三种计算方式就是以现值计量,就此而言,公允价值囊括范畴更广。但是应该看到,不论计量方式如何,公允价值强调现时的市场公认价格,这与现值强调未来现金净流量或收益的折现值存在本质差别。

  1.现值计量属性更符合会计要素定义

  会计六要素中,资产和负债最为基础和重要,其他四项要素的基本内涵实质上都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及增减变动所决定。根据新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中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指的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负债则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不难看出,资产、负债以及其他各项会计要素定义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未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流出,由此决定要素计量属性也应着眼于这一点。从这方面看,只有现值计量着重强调未来现金流量,从而与要素定义最为相符。

  2.现值计量与经济决策更为相关

  会计最终要为管理和决策服务,报告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应该成为计量属性选择的依据。对于长期投资者、债权人和多数利益相关者而言,关注重点均在于会计主体未来或一段时期内的收益获取能力和现金流实现潜力;只有较少数“投机者”才更重视即时市场价格,而过多满足及助长这类投机需求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并无裨益。与公允价值相比,现值计量更多关注会计主体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与多数利益相关者经济决策更为相关,对形成长期合理的投资结构和经济环境也更为有利。

  3.现值计量侧重考虑要素的特定用途或使用状况,公允价值侧重市场一般评价

  就本质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现时市场评价,它排除了相关主体的特定交易价格,只取一般公认市价,不考虑相同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不同用途状况下效用或价值的不同。可以说,公允价值强调一般而忽视特殊,重共性而轻个性。而现值计量立足于要素能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净值,不同情况下相同要素的价值很可能大相径庭。从这一方面看,现值计量更有利于体现会计主体的真实价值,与经济现实也更为相符。

  4.现值与公允价值均对货币时间价值有所反映,但公允价值受要素短期供求影响较大

  现值计量属性以折现方式将货币时间价值体现在要素计量中 ;而公允价值作为现时市场公认价,很大程度上已将要素时间价值考虑在内,但即时市价不可避免会受到报告当期要素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相较而言难以反映要素的长期真实价值。

  5.与公允价值相比,现值计量更为复杂、主观性更强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只要满足给定条件,直接取市场交易价格即可。而现值计量则需合理确定要素未来存续时限、预期现金流入流出并恰当选择折现率。如果期限较长,这些计算因素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显然难以保证;在业务经营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操纵性更强。

  三、相关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准则五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